党团工作

现在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工作  /  正文

人物简介

杨善洲,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月出生,2010年10月去世,云南施甸人,原保山地委书记。改革开放之初,他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荣获“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称他为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一心为民,群众称他“草鞋书记”

杨善洲,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施甸区土改小组长、中共施甸县委书记、中共保山地委书记等职。 杨善洲下乡时,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85年,昌宁县金华乡遭受严重水灾,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立即开会提议暂停在建的地委办公大楼,把资金用来救灾。有些同志有意见,杨善洲反问:“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受苦,我们却悠闲地坐在富丽堂皇的大楼里,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职期间,杨善洲带领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

脚踏实地,荒山从此变“绿洲”

1988年,60岁的杨善洲光荣退休。他放弃了去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是选择扎根大亮山,创办林场,植树造林。杨善洲说:“我们要还债,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

就是为了这句承诺,杨善洲把自己退休后的22个春秋,全都奉献给了大亮山。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在植树造林的22年里,杨善洲为大亮山周边的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为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为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让大亮山区域内的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2009年4月,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静静地走了,他留下遗言:不请客、不接礼、不铺张、不浪费。杨善洲是清正廉洁的符号,艰苦朴素的代名词,是深深扎根基层、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一辈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用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