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选】学宪法 爱宪法

时间:2020-11-20 08:22:31  作者: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韩非

清朝诗人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这句反映封建时代官员爱民、为民的诗句流传甚广,因其言之殷切至今仍常被人们引用。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来完善社会主义体系。

我们生活在法制的国度,处处需有法,处处需遵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规章和制度,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如果没有规章和制度,人民就难以得到管理和约束。因此,只有在法治社会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钦定宪法大纲》,是1908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颁布的。它以“君上大权”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也随之出台宪法,并且根据时间的推移,以及国情的发展,多次修改宪法,然而我们的宪法却和清政府的截然不同,其目的和宗旨是清政府不可及的。我国制宪的目的和宗旨就是维护人权民主言论自由民生宪法平等公正博爱尊严公平正义和人权自由这些普世价值观,这些公平正义是人类信仰是人心所向,这是人权民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观。

宪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经常提到它。可是,你知道什么是宪法吗?

宪法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律,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久治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依法治国方略只有在良好的宪法意识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宪法不仅能对公民权利进行确认和保障,同时可以对公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规范,它是保证公权力跟公民权利协调与平衡的根本规范。

生活中,我们可能觉得宪法离我们很远,但你是否知道,我们时时刻刻守着宪法的保护?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遵守着宪法。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疫情防控,未成年人保护等等。宪法就像空气、水或者食物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成长,未曾离开。正是因为宪法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过上快乐有序的生活。它就像一张大网,覆盖着我们的一切,为我们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这就对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宪法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真正做到宪法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更在我们的心中。

弘扬宪法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宪法精神。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弘扬“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国家机关及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一宪法精神;必须使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自由权、财产权和监督权不受侵犯,并落到实处;全社会尤其是国家机关及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宪法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运作,自觉接受国家和地方各级人大的监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把弘扬宪法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我们就能真正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数据系  19计本3班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