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选】擦亮“法治中国”金名片

时间:2020-11-23 17:14:18  作者: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阔步迈入新时代的号角声中,法治中国建设换挡提速、积厚成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成为彰显国家形象的一张新的亮眼名片。

以法为凭,坚持科学立法。“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立法始终被奉为治国圭臬、资政要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社会生活气象万千,良法是善治前提,立法者大笔如椽,挥毫泼墨必须技艺超群。中央坚持开门立法,广察民意,以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开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和基层干部群众之间的“绿色通道”;决定编撰“民法典”,不仅发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更是做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为普通百姓架起一道通向宪法法律保护的桥梁;填补资产评估、反对家庭暴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等领域的立法空白,把法网越织越密....通过一系列立法途径强化顶层设计,以“杠杆之力”推动社会发展,构筑起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固基石,也正在彰显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制度性价值。

持法为刃,坚持严格执法。两千多年前,商鞅“徙木立信”,体现出有效实施执行法律的沉甸分量。今天国家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并非因为立法不够、 规范无据,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乃至徇私枉法。要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政府必须率先垂范,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在执法过程中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避免粗暴执法、“委托暴力”带来的对立情绪与矛盾冲突。为此,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为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化解纷争、服务群众当好了“智囊”与“帮手”。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中的关键一环,也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当成自觉选择,才能更好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循法而行,坚持公正司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开启一场司法领域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以司法责任制为切入点,实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倒逼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助推办案由“过得去”向“过得硬”转变。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让当事人一处失信、寸步难行,也有效化解了法院“执行难”等症结。司法各个领域的变化和进步,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正在汇聚成一股彰显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宏伟浪潮。

尚法崇德,坚持全民守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那些最被关心的教育、收入、社保 、住房等问题,使得法治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变得不可或缺,无论是统筹各方力量、平衡不同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个体行为,法治都充当了准绳和天平的作用。礼法并施,德法兼容,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社会治理之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起到了确立价值导向、维护公序良俗、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的良好作用。建设法治社会,需要不断强化人民对于法律的认同、信任和尊崇,每当一个公民都是法治中国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时,法治便会上升成一个国家恒定的信仰。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改革需要法治护航,发展需要法治保护,成果需要法治守卫。让我们把“法治中国”这张金名片擦得越来越亮,助推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在法治牢固的框架内、规范的航道上蹄疾步稳的前行。



(管理系 18级财管3班 秦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