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  基本信息

  学校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

关于制(修)订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作者:   发布日期:2019-11-04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规范、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应用型转变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进程,现就制()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为目标,积极构建“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深化改革,持续改进

继续深入落实《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校教〔2017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梳理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理念,探索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六项改革,积极实施课程提升计划的六项措施,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六个转变,实行五项改革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目标驱动,对标对照

以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为目标驱动,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全面系统地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各专业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选择13所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同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照,并积极汲取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科学合理。

3.学生为中心,系统优化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学习成效为导向,构建新时代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课程,系统优化通识与专业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明确质量标准、细化课程知识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不断推进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着力将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落实到每门课程教学与每项育人实践中。

4.分类培养,鼓励创新

各专业要根据各自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分类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鼓励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分类(分方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部分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研究、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主,部分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

三、改革创新

1.主动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深入贯彻新工科教育理念,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利用行业背景和区域产业优势,大力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践校企、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新工科建设,积极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支持教学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试点开设创新人才实验班。

2.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部分学科基础课分学时设置,更适合专业教学需要。各专业要将企(行)业新要求、新工艺、新标准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对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开设2门以上岗位和特色专业课程。

4.注重加强通识教育,系统设计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注重优化专业课程(含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凝练专业核心课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避免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交叉或重复,精讲多练,适度精简专业(必修)课程的数量和刚性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可能。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适量减少课堂授课学时,积极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问题导向式、互动研讨式等教学模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推行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空间。

5.充分利用Sakai(赛课)、MOOC(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应用“一平三端”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实践课堂教学革命和质量革命。

6.按标准梳理并制定毕业要求,编制对应课程关系矩阵,全面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7.培养方案按学期编制教学进程,将选修课列入培养方案,直接设置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更直观,更具有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课程名称中英文对照,逐步与国际接轨,便于学生发展。

8.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积极探索学业导师制。

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培养着力达成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是学生今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发展达到的预期目标。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太阳集团网址8722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主要面向区域发展和行业生产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目标定位、办学优势、资源条件、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要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等分别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并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坚持面对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各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既包括知识目标,也包括能力达成和素质养成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可测,有效对接相应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或评估的相关要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并能很好的体现本专业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着力培养具有“正确三观、多能并重、宽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即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学习、思考、沟通、做人、担当和善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2.毕业要求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各专业应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工科专业可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12条)等进行梳理,非工科专业可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进行梳理。毕业要求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并制定该专业所有设置的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的关系矩阵。

1)学制要求

稳步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本科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学分要求

理工类本科专业毕业学分要求不超过16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30%,选修课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20%

文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学分要求不超过16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25%,选修课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20%

原则上,理论课程(含课内实验)16学时计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20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其中毕业设计10学分),实际分散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原则上每2周计1学分。课程学分数应为0.5的倍数。

五、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体系要系统设计,并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吻合,体现目标驱动和系统优化原则。课程体系按“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其结构如图所示。

通识教育模块和自然科学课程由学校统筹设置,专业教育模块和学科基础课程由各教学系(部)、各专业系统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各专业要创新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含专业创新实践,在专业选修课程中适量增加线上学时。

六、有关说明

1.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产教合作办学专业以及创新人才试验班等要分别单独制定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细则)认真落实。根据学校发展,将来如按大类招生的相关专业在分流前的课程设置应保持一致。鼓励各专业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前沿专题研究课,对学生及时进行必要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把好人才培养的入口关和出口关。

2.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及外校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巩固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以及优势特色专业、精品开放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等在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名称(中英文对照)要科学规范,课程体系及其主要内容要有效对接相应标准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各学期课程的学分、学时安排要相对均衡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一~第六学期学分23左右,第七学期10学分左右,第八学期12学分。

4.跨教学系开设的学科基础等课程由相关教学系协商设置,要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暂缺相关教师而不设课的情况。

5.各专业在制(修)订完成培养方案的同时,要认真做好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教学目标要求相同的课程要统一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课程要分别制订教学大纲,要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与其课程内容相匹配。通识课程教学大纲由开课系(部)制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由专业系(部)制订。

6.各教学系(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成立以主任、书记为组长,副主任、副书记、教研室主任、教科办主任、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学生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调研与学习,提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在充分论证研讨的基础上,切实做好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

7.各专业要完成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总结,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达成度方面,以及与2017版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情况等。

七、编制工作进程安排

171-20日,学习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组织调研,达成共识,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思路、修订要点,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编制团队和任务分工。

2721-85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初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征求意见。

386-810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系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专家反馈意见,第一轮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并形成送审稿。

4811-813日,学校组织专家论证,结合专家反馈意见,第二轮修改完善。

5814-815日,教务处审核并报分管校长审批。

6930日前,完成课程大纲的编制。

八、本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

1.通识课程平台设置方案

2.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方案

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格式

4.课程教学大纲文本格式

5.课程编号说明

6.参考示例

 

太阳集团tcy8722

201996


相关附件

Copyright©太阳集团tcy8722教育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学院路1号 邮编:0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