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全日制三年专科专业,设立于2006年,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近年来,近年来,该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面向生产第一线,能够从事矿山通风、安全技术(防瓦斯、防火、防尘、防水、防毒、防爆技术)及其工程设计、监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获得矿山通风、安全技术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构架
主干学科:矿井通风、煤矿灾害防治技术 主要课程:煤矿地质基础、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制图、矿图及采矿CAD、矿山电工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理论基础、矿井瓦斯及防治、矿井火灾水灾防治、矿尘及防治、煤矿顶板事故预防、矿山环境保护、安全系统工程等。
三、教育培养过程
理论教学: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理论教学的总学时数为1192学时,其中通识教育模块600学时(必修课536学时,选修课64学时),专识教育模块592学时(专业基础课224学时,专业课304学时,专业选修课64学时)。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及学生实践教育,总学时数为1626学时。
实验教学:矿井通风与安全实验室始建于1996年,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2008年建为国家煤矿安全实习基地。现该实习基地有矿井通风系统仿真模拟、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体及煤尘检测等7个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为635平方米,共有设备581台套,设备总价值221.9万元。实验环节有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内实验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实践教育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入学教育、社会实践、劳动养成教育、毕业教育等。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涉及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专职教师25名,兼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含兼职教授1名),副教授19名(含工程、实验系列及兼职),博士研究生(含在读)2名,硕士研究生(含在读)13名,有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5名。 在教研、科研方面,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均压防灭火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及其应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12),《小油箱和零油箱洁净液压系统及其净化性能分析》(煤炭学报,2002/04),《基于PC机煤矿生产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煤矿开采,2003/06)《深部矿井大硐室锚注联合加固技术》(煤炭科学技术,2012/01),《保安煤矿15号煤层瓦斯地质规律分析》(煤炭科学技术,2010/06),等一百多篇论文;获得国家专利《岩石爆破定向破裂装药结构》、《锚固用双S型钢带》、《导轨式滑移顶梁放顶煤支架》等7项。主编、参编国家级出版社各类教材如《采煤概论》、《矿井防灭火技术》等十余部。主持和参与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项,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2项,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已顺利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