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山工 > 健心中心 > 正文

作者简介:窦跃武,太阳集团tcy8722专职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博士课程班结业,副高职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山西省心理学普及先进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山西省心理学会理事,山西省公安厅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特别顾问,山西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人社部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骨干师资,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特聘心理专家,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志愿者。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适当的应激反应,可以调动我们的内在资源,让我们更好的应对危机。但不同的人由于人格特征、过往经历不同,大家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情绪受影响比较大;有些人可能认知受影响比较大,大量信息反复刺激导致注意力、记忆力都受影响;有些人可能行为改变比较大,逃避本来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失眠、胃疼、腹泻等躯体反应。大家应该认识到,这些反应大部分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对此窦跃武老师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要稳定情绪。我们内心产生诸多不适感均源于积极期待与不好的结果之间的反差。我们对大学生活投注了诸多的美好期许,不曾想会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种落差,很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发生。其实,同学们,生活本来就一直在变化,面对变化,我们要学会顺应、接纳、不抱怨、不指责、提高心理适应力和心理弹性,以平和的心态从容应对。当身边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人,并且也很少外出的情况下,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对于疫情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如果压力很大或情绪状态较差时,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合理的宣泄方法,比如运动、唱歌、给朋友打电话等,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放松,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击。

二是要理性分析。长时间待在校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出现频繁刷手机、作息紊乱等情况,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所带来的不适。而且这种改变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适应性改变。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生活方式去适应现在的情况,那么之后就很难缓解这种不适了。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应当减少各种信息的影响,少看手机,多读书或去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

三是要改变行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担心,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充实起来,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能够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有五个建议,推荐给大家:第一,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第二,钻研一件事请。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第三,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第四,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第五,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四是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果心理应激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自己觉得很痛苦,靠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一定要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为此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增加了更多时段和频次,为同学们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请同学们及时在学院心理管理系统平台预约咨询,寻求专业的帮助。

让我们一起加油,静待花开疫散!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学院路1号
电子信箱:sxgcrwzx@163.com
邮编:0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