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tcy8722课程建设规划(2021-2025)
校教〔2020〕40号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是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根据《太阳集团tcy8722“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以来,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注重对课程建设的支持、指导和管理,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1.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平台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模块。在课程体系上,注重优化结构,结合行业需求,开发创新型、实践型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课程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精选课程,精准培养,增强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在实践环节上,打通“教、学、做”环节,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课程改革取得进展。推进教学改革,制定《太阳集团tcy8722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太阳集团tcy8722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改革方案》太阳集团tcy872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兴趣引导、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实践论证,推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强化形成性考核,使之与终结性考核结合。
3.课程建设有序推进。学校重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确定“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合格、优质、精品开放”的三级课程体系。目前,太阳集团网址8722已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建设正朝着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课程建设有序推进,取得较大成效,但与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打造优质课程与优质教材上力度不够、措施不多、成效不大,尚未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校级一流课程数量偏少,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力,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度不高,利用率偏低,有待完善;三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反馈和自我调节机制不够健全;四是部分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需创新;五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不能完全满足学院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题部署及国家和山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目标,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与共享,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原则。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坚持“建引结合”原则。引进具有行业与社会影响力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自建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各类课程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坚持“以点带面”原则。重点建设优质、精品课程,发挥引领示范、辐射推广作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四)坚持“分级打造”原则。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等类别,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四、建设目标
学校拟用五年时间,全面开展“金课”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打造课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到2025年底,(1)建成校级“金课”300门,其中建设校级线上课程100门、线下课程60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00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0个,社会实践项目10个。(2)建成省级“金课”30门,争取省级一流课程认定数达到10门以上,建设和培育数20门以上。(3)力争获批1~2门国家级“金课”;建成资源共享精品课程10门,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金课”课程建设体系。(4)校级优秀课程思政案例100个,优秀课程30门,遴选培育资助优秀课程思政教师30人。(5)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建设100项,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100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项,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项目100项。省级以上教改创新项目80项。(6)校级教学成果15项以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10项。
五、建设内容
(一)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按照全覆盖、特色化、有效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职能职责,创新组织形式,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日常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做好年度考核和评优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以教学名师、教授、副教授为带头人,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系(部)教研室、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群)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的优秀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系统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强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优化与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合理建设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好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考核方法、试题(卷)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选企业(行业)培训教材,鼓励教师对接学校、企业(行业)研究开发应用型、实践型教材,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利用“互联网+”拓展校外网络教学资源,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空间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标准、企业要求、职业资格认定等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重视通识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增强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鼓励、支持二级学院与行业合作,联合开发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新课程,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拓展选修课程的开设范围,将人文、艺术、科学、创新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真正形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积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加强课程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途径,进一步研究、开发适应专业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课程内容,注重将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适应社会需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
(五)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生互动。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六)优化教学手段。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积极加快在线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平台,完善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学分认定,鼓励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
(七)推进课程考核改革。鼓励多维度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精心设计研究性、探索性、拓展性的课外作业,通过安排大作业、小设计、小论文、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实践操作、小组辩论等,增加学习挑战性,传导学习压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过程考核评价,建立课程教学档案,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考核,以考辅教、以考促学。加强考试管理,深化教考分离改革,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提高课程考核难度。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二级学院两级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管理保证。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校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校级“金课”等评选、检查与指导等工作;二级学院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开展学院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指导、建设与检查等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与政策激励。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用于“金课”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机制。将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等重要依据之一。
(三)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课程软件和硬件建设,继续开展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建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学校为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四)强化考核管理。坚持课程建设常抓不懈。加强课程建设常规化、规范化和动态过程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建立健全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科学制定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规范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申报和评选程序,定期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