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山工 > 健心中心 > 正文

“人设”即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映射,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对待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认知自我、建设自我的重要参考,以此我们得到反馈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镜像效应”。其含义是: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视为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镜像效应理论来源:

镜像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是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像效应的理解:

当你在表达观点时,微微地点头,向他人发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你会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被你的意识同化,加强了赞同你的心理。事实上对方跟你观点一致,从某些方面来说,不是因为他和你是一类人,而是因为镜像效应,让他顺着你的话往下说,一方面他可能对你有所求,想博得你的好感;另一方面他可能自己并未深刻思考过,只是单纯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并不意味着你们很多事心灵相通。

我们和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会看到彼此的另一面,自然我们会关心他们给我们的反馈。喜欢并肯定我们的人的反馈是通过美化我们的脸来处理的。自然,我们更喜欢自己,更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

镜像效应的启示:

镜像效应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都是这样互相塑造与被塑造,区别仅在于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这个充满了无意识的情感——意识——信息云和有意识的暗示——强迫——灌输的大环境中。对很多自我确立不明确的人来说,自己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来自社会对我们的反馈。社会像是一面大镜子,镜子里是什么,我们就会以为自己是什么。

有一定直觉的人,才有可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无形的力量,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给我们的回应,来决定如何选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既发展自己又融合于社会与他人,而不出现内在与外在的冲突。

对于觉察不足、自我主体尚未确定的个体,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地跟随着习惯、风俗、父母要求、领导安排。生活像是坐在传送带上,或许看似稳定且安全,但常常会在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之间犹豫冲突。

镜像效应实际运用:

1、如何让别人更加认同我们

当你在表达观点时,微微地点头,向他人发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你会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被你的意识同化,加强了赞同你的心理。

积极的信号还包括肯定的语气语调、适当的手势、坚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同理对他人的赞同可以促使他人加强对你的赞同。当你收到他人的赞同时,也会对对方产生更多好感。这是“社会化”的结果,是“镜像效应”的表现,并非传统概念上的虚荣。

2、学会通过照镜子客观认识自我

正如唐太宗的“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持有客观冷静并多方位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评价。

镜像效应,通过他人的评价有助于认识自我。不过还有另一个反向运用,就是通过自己的投射来了解自己,比如,你会尤其喜欢或者讨厌某一种性格的人,你会明显更加乐意和某一群体待在一起共事,甚至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伴侣,你为什么会批评孩子的某一行为,这些都是你性格里的投射。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如果好好觉察,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而这些或许才是真实的自己,是无法从他人的评价中得知的。

最后,镜像效应即双面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通过他人的反应,人们能解读他人眼中的我。个体对“镜子”的认知与评估,“镜子”虽然重要,但如何照、如何看也很重要。用“自我”解读过的“我”,使得自己更清楚“我是谁”。“镜中我”还与“镜外我”单面镜子由于光的折射,使得镜中我并不是真正的我,需要多面镜,多角度,才能让真实的我不迷失自我。与人交往,对方是我们自己的镜子,反过来,我们也是对方的镜子,传递积极的信息,能让关系更好,对方反馈过来的认同也同样好。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学院路1号
电子信箱:sxgcrwzx@163.com
邮编:045000